你给孩子的陪伴,竟然90%都是“假的”!


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如何教育、培养孩子是父母一生的重要课题。父母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质量却有待提升。忙碌工作无力陪伴,沉溺手机无心陪伴,父母到底该如何真正的陪伴孩子?高质量的陪伴该怎么做?


timg (7).jpg


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!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界定,陪伴应该属于细腻的情感需要范畴,生理和心理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最需要有质量的陪伴。


平时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,许多家长有这样一种苦恼:自己起早贪黑,含辛茹苦,衣食住行全方位地为孩子服务,为孩子操碎了心,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,孩子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。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苦恼,我认为是家长对孩子的付出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因素——高质量的陪伴。高质量的陪伴不仅是有形的陪同和守候,更是无形的精神激励与思维共振。


对于陪伴,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。每天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、陪孩子一起做作业这种只能算是最低层次的陪伴。孩子需要的是生理、心理、精神、情感等多维度的有效陪伴。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?这需要我们用心去钻研。


许多家长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心切,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,就会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,轻则埋怨,重则打骂。事实上,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不是天才和神童,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毕竟是凤毛麟角。我们自身对教育、对学习、对孩子的期待,要有清晰而合理的认识。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,教育似乎也驶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。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当孩子还在娘胎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胎教,待到孩子出生以后,似乎就和各种纷繁复杂的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孩子学有余力的情况下,依据孩子的意愿和兴趣,适当地对孩子进行一些特长教育是可以的,但如果一味跟风,违背孩子的意愿,强迫孩子参加各类补习或培训,效果往往适得其反。有不少家长甚至认为,把孩子送到补习班或培训班之后,孩子的教育就没自己的事了,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我们需要不断调整目标,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和方法。就像园丁栽花一样,我们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,耐心陪同、精心守护、静待花开。


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说花了大量时间陪孩子做作业,可是孩子的作业习惯和学习成绩依然不理想。究其原因,是家长在陪伴时自身的言行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。就拿陪孩子做作业来说,我曾经在班上做过一个调查,家长在陪孩子做作业时,80%以上的人有玩手机、打游戏、聊天、吃零食等行为,这样的陪伴非但没有给孩子树立起榜样示范的作用,反而破坏了孩子正常的学习环境,自然不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。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,我们应该自始至终营造一种安静、温馨的学习环境,当孩子认真作业时,我们可以安静地阅读,当孩子遇到难题时,我们应该及时地点拨指导。正所谓“其身正,不令则行,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,当家长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,孩子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行动上也会自觉仿效。

timg11.jpg

除了陪孩子做作业、吃饭等日常的陪护之外,陪伴的形式和角色应该是多元的。和孩子一起玩耍、运动、阅读、旅游、做公益等都应纳入陪伴的范畴。在成人的视角里,孩子的世界很幼稚,所以平时鲜有兴致跟孩子一起玩耍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,平日在繁重的课业之外,很少有同伴共度闲暇时光,会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。家长不妨经常扮演孩子玩伴的角色,陪孩子一起玩一些他们喜欢的游戏,这样不仅能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,还可以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从小培养规则意识,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,去除惰性、依赖性等不良习性。

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步调使得大多数人无暇读书,安静的阅读似乎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。孩子的阅读如果缺少家长的陪伴与引领,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所以,无论工作多么繁忙,我们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。父母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,在孩子面前饶有兴趣地阅读和漫不经心地玩手机,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。此外,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光陪孩子旅行能开阔孩子的眼界、丰富孩子的阅历。根据我的经验,在临行前我都会提前“备课”,对目的地的人文风俗、历史典故等做一个大致的了解,这样不仅能让旅程变得轻松,更重要的是在旅程中能随时帮助孩子答疑解惑。在陪孩子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的过程中,让孩子了解眼前的世界,更知道诗和远方,并对其充满憧憬,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无比重要的。


在优质高效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会真正爱上学习,获得身心的富足与宁静。